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前身为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成立于1946年6月5日,就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日人所设立高等学校旧址,扩充利用作为校舍。1955年6月5日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1967年7月1日改制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学校简介
台湾师范大学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校本部、和平校区),中文简称台师大或师大、英文简称NTNU,另有公馆校区和林口校区,校地分布甚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起源为创立于公元1922年的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1926年改名为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是大学预科学校,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光复后,隔年成立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是台湾师范大学的前身,1955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成为台湾最早成立的师范大学,隔年成立国语中心是外籍学生研习中文的所在,1967年改制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并于1975年将理学院迁至公馆校区,2006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将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纳入成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之林口校区。
学校特色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悠久的历史古迹大部分位于校本部,包含行政大楼、文荟厅、普自大楼和礼堂是市定古迹,曾面临拆除的危机但在学生提出诉求的情况下,这些古迹建筑都得以保存下来。「行政大楼」建于1928由日人米重三郎设计,西洋和东洋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红砖墙的外观和洗石子装饰呈现典雅和庄重的气氛;「普字大楼」见于公元1926年是台湾师范大学校区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些许的中世纪哥德式风格为日据时代带来一点迷人的欧洲风情;「文荟厅」建于1926年,是昔日台北高等学校的生徒控所(学生准备上课或休息之地),气窗上大卫之星的图案是最大的特色,筋日已成为学生餐厅;「礼堂」建于1929年是台湾师范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昔日为讲堂,整体建筑同样为哥德式风格,屋顶女墙是古堡的城垛造型搭配尖拱的门窗让空间明亮且辽阔,具有相当深的历史价值。期他还有体育馆、诚正勤朴大楼、乐智大楼、图书馆、博爱楼、综合大楼、教育学院、机械大楼、科技学院和美术大楼等等大楼。
学校概况
位于今日的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一六二号。
创建年代:昭和四年(公元1922年)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简称师大), 在日据时期称为高等学校, 创立于1922年(大正11年), 初名「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是一所七年制的高等学校,它的出现也可视为台湾高等教育的里程碑。
校训:诚正勤朴
创校:
1922年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
1926年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
1946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
1955年台湾省立师范大学
1967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类型 国立,师范院校
校长:郭义雄
所在地:
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162号(校本部)
台北市文山区汀洲路四段88号
(公馆校区)
台北县林口乡仁爱路一段2号
(林口校区)
校园 市区
面积 43.88公顷
台北校区21.97公顷
林口校区21.91公顷
系所院:
08学院
28学系
52研究所
15研究中心
教员 759人
教授 318人
副教授 259人
助理教授 94人
讲师 88人
学生 14,727(2007年2月)人
大学部/本科学院 7,254人
研究所/研究生院 7,473(含在职生2,985人)人
纪念日 6月5日
科系设置
台湾师范大学设教育、文、理、艺术、科技、运动与休闲六学院。教育学院设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心理与辅导、卫生教育、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特殊教育、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 信息教育等八个学系(含硕、博士班)和政治学研究所、大众传播研究所、图书信息学研究所。文学院设“国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四个学系(含硕、博士班)和华语文教学、翻译两个研究所。理学院设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等五个学系(含硕、博士班)和科学教育、环境教育、资讯工程、光电科技四个研究所。艺术学院设音乐、美术等二个学系(含硕士班)和设计、民族音乐二个 研究所。科技学院设工业教育、工业科技教育(含硕、博士班)、图文传播三个学系和机电科技、国际人力教育发展二个研究所。运动与休闲学院设运动与休闲管理研究所和体育、运动与竞技二个学系。合计二十伍个学系(含硕、博士班)、十四个单独设置之研究所。八十八学年度(1999年)第二学期学士班六、四七八人,硕士班一、五七七人,博士班六六六人,学生总数八、七二一人。学士班学生自八十三学年度(1994年)起入学新生部份自费,其余享有公费待遇,修业年限四年,另加实习一年;自费生修业年限四年,不必实习。硕士班及博士班,修业年限,均至少为两年。
历任校院长分别为李季谷先生、谢东闵先生、刘真先生、杜元载先生、孙亢曾先生、张宗良先生、郭为藩先生、梁尚勇先生、吕溪木先生。现任校长为简茂发博士。
学校发展史
最初设立寻常科,修业年限4年。大正14年起增设高等科,分文、理两组,修业年限3年。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台北帝国大学或日本国内各大学。1926年(昭和元年),改称「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 是中学进入大学的过渡教育。日据时期学生需先受过预科 教育,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就读,当时台湾除了师大现址的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 学校外,尚有台北帝国大学预科。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的礼堂及主体校舍都落成于1929年,为总督府官房营缮课所主导,台、日籍学生极为悬殊,台籍学生必须极为优秀才有希望入学。
(《日治时期1895-1945台湾建筑》18页中,载为台北高学校本馆(今天的台湾师范大学行政大楼)落成于1928年, 台北高学校讲堂(今天的台湾师范大学礼堂)落成于1929年)
1928年(昭和3年),「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第一届毕业的学生,马上衔接台北帝国大学创校招生,在 1941年(昭和16年)台北帝国大学增设预科以前,「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是台湾岛内唯一升大学的管道。
战后「台湾总督府台北高等学校」遭到裁撤,原址改设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校舍设计
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的校舍,为井手熏所领导的总督府官房营缮 课所设计,而由东京方面的神户组负责施工,同年完成讲堂。师大的旧校舍包括礼堂等,都采用一种略带中世纪歌德建筑风格的形式,它的 特色是将屋顶女墙作成古堡的城造型,门窗采用尖,并有凸出窗,以便引入较多 的光线。讲堂的外观雄伟而庄严,内部近年虽经整修,但现代化设备皆采隐藏式,手法高明.
社团
目前台湾师大校内共有127个学生社团,包含学术社团22个,艺文性社团22个,康乐性社团14个,体能性社团14个,服务性社团14个,联谊性社团15个,各系学会25个,以及学生会与学生议会。
出版
师大身为人文科学与基础科学的指标学校,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期刊,已有多种被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处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分别收录进台湾人文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和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TSSCI),属于国家级重点人文社会期刊。
至目前,师大所出版被THCI Core收录的期刊数位居全台前二;另外与国内另外三所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在TSSCI中被收录的社会科学类期刊数目,位居全台前四,足见以上机构在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影响力。
师大于2008年最新版被收录的期刊有:
文学一(THCI Core)
国文学报 Bulletin of Chinese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文学二(THCI Core)
同心圆:文学与文化研究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语言学(THCI Core)
同心圆:语言学研究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
英语教学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历史(THCI Core)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Bulletin of Historical Research
教育学(TSSCI)
师大学报-教育类 Journal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特殊教育研究学刊 Bulletin of Special Education
教育研究集刊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当代教育研究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 Taiwan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心理学(TSSCI)
教育心理学报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国家科学委员会优良期刊补助
同心圆:语言学研究-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中国学术年刊
国文学报
历史学报
历史教育半年刊
地理研究报告
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刊-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生物学报-Bioformosa
台湾数学教师(电子)期刊-Taiw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产学合作与育成中心
师大为倡导政府政策之推动,于1998年成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扶植创新企业萌芽茁壮,建立缜密之区域产业合作,借由学、业界专家之实务经验与专业人力之汇聚,提供企业技术提升及营运辅导,建置中小企业人力及技术交流育成平台。育成中心于2008年12月设立满十年,十年来科技学院奠定卓越的育成营运基础,特别办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创新育成十年有成【荣耀凯旋颁奖典礼】,为科技学院成立育成中心历程留下辉煌的纪录。2008年12月30日办理育成中心移交仪式,在校长郭义雄见证下将育成中心由科技学院正式移交至研究发展处。